如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大科公考导语】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粮食安全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3月,《求是》发表的习近平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再次强调,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质基础,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抓机制保障,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本期周周讲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进行整理,帮助考生加深理解。
一、知背景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并创造了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占全球近20%的人口的奇迹,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立足我国国情、粮情,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二、深解读
(一)深刻认识新粮食安全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新时代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粮食安全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直接、根本的体现。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大的民生,也是中国大的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14亿多人口吃饭这个大的民生问题,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奠定坚实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将保障国家安全作为保障人民切身利益重要的议题,提出新粮食安全观,为新的历史征程上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新粮食安全观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要指引。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依靠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必须坚持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应深刻领会新粮食安全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聚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为新发展阶段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国家大局稳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粮食安全面临形势
我国粮食供求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品种供给结构性短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依旧存在。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越是风疾雨骤,越是惊涛骇浪,就越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从国内需求研判,我国粮食呈现供需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对结构性矛盾。一是低端产量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
从国内供给研判,粮食增产空间面临硬约束。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距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越来越近。二是耕地质量明显下滑。由于高强度利用,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也呈现下降态势,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耕地撂荒、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等现象。
从国际供给研判,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不容乐观。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我国部分农产品例如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家高度集中,国际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统筹协调几对重点关系
统筹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既要抓好粮食生产,又要增强储备和加工能力,延长粮食产业链条,发挥整体效应,确保粮食生产和供应稳定。保障粮食总体安全,夯实安全发展基础,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协调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既要立足国内,统筹优化布局,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又要防范化解国际环境、国际贸易规则等变化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全球农业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统筹协调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好粮食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又要着眼长远,把握好中长期粮食需求侧的变化,增强供需的适配性、有效性。
统筹协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既要考虑粮食在生产、流通、供应等方面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又要兼顾国际上粮食能源属性、金融属性增强以及地缘政治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四)把握粮食安全工作的实践要求
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阶段,吃饭问题就可以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事实证明,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都会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对粮食等农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关键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为此,必须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食稳产增产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真正实现“藏粮于技”。既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也要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资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
深化拓展粮食安全保障范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缓解农业自然资源约束。同时,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五)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面向整个国土资源空间拓展食物资源开发路径,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统筹利用森林草地、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空间,挖掘各类资源潜力,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多元食物供给路径;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耕地资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度;面向粮食生产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开展优良种源和高性能农机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序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二是率先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多措并举促进粮农增收。要加大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支持力度,加快补齐农田水利建设短板;提高粮油主产区机械化水平,推动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按照政策保本、经营增效的思路,推动粮农增收,进一步完善低收购价政策和生产者补贴制度等,在政策托底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壮大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主产区抓粮积极性。确保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保面积保产量,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
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加强风险监测,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拓展和创策工具,逐步提高面向农业的财政支持水平,对重点农产品需优化支持结构、扩大支持范围。一方面,要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研判的准确性、前瞻性,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准确预判城镇化、老龄化带来的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变化,进一步完善重要农产品支持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既适应金融市场规律又符合农业农村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保险的作用,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
四是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完善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是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蓄水池”和“调节器”。发挥好粮食储备优势,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国家储备吞吐调节的性。同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形成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还要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强化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应急保供能力。
五是顺应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高品质需求,提高粮食综合供给能力。准确把握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统筹兼顾口粮与重要农副产品生产,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性;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既要实现粮、油、肉、奶、果、蔬及水产品等的有效供给,也要促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另一方面,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创新种植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发挥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注重区域间取长补短、协调高效发展。
六是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持续推进进口多元化布局和农业走出去。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国内市场联动风险预警预判,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同时,也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多边双边经贸合作。持续优化与全球主要粮源地的国际贸易结构,增强对短缺品种进口规模和节奏的调控能力;持续推进农业走出去,提升在农资、农化、产品、加工、物流、贸易等全产业链布局的能力,提高国际市场议价能力,确保进口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利用各类合作平台,加强农业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参与推动全球粮农治理,对于人口大国、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携手推动粮食国际贸易畅通,推动粮食安全公共储备合情合理合规,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获取更多考公资料请加18956084188郑老师/13955199885周老师